信网-青岛财经生活服务门户

青岛半数乡村道路今年将“有名” 预计2027年命名全覆盖

2025/04/04 08:48

阅读:

原标题:青岛半数乡村道路今年将“有名”

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

●2024年,青岛共命名乡村地名813个,设置地名标志725处,采集上图1851条,极大方便了乡村群众生活,助力了乡村振兴

●今年青岛将制定引导政策,尽快出台《青岛市乡村道路命名工作指引》,明确命名工作流程,指导规范做好命名、设标、上图、入库等。同时,将采用新标志形式,以适应乡村建设、旅游发展等需要,引导镇、村设计安装特色地名、智慧地名,让地名标志成为风景线

●将继续编发地名保护名录,加大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守护好精神家园。同时,将在每个区市培育打造2个以上乡村地名文化示范村,要求地名网络有密度、地名标志较健全、地名文化有传承、地名利民惠企有实效,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让群众可感可及

乡村道路命名关系着乡村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关系着乡村的根和魂。

如何让乡村道路有名更扬名?记者从青岛市民政局获悉,今年青岛市将继续大力开展乡村道路命名工作,年底前全市一半的乡村道路将完成命名工作,2026年全市70%的乡村道路将完成命名工作;2027年实现乡村道路命名全覆盖,达到地名管理有制度、重点乡镇有覆盖、数据采集有保证、利农惠农有举措、地名文化有声音的预期目标。这也将破题长久以来救护车不能精准定位到达、农家乐客人搜不到地址、产品等不来客户等困扰乡村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起”好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用手机导航指路,在城里早就司空见惯了。然而,在广袤乡村,能够标注在电子地图上的,往往只有村名。再往村里走,导航这个智能帮手就“爱莫能助”了。

“到村里就会发现,村路就像蜘蛛网。”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办事处民生保障中心主任高存乐经常要到村里开展基层社区治理工作,“要么是无名道路,要么是一不小心就钻进了死胡同。尤其对于很多在山区的村子来说,村路更是像迷宫一样,想找对地方就得问村民。”

“进村要问路”,一直以来也困扰着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山村的村民。但是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得益于“乡村著名行动”,“王哥庄街道青山村地名一张图”不仅挂在青山村村委会的对面,还被村民和游客以电子版的形式广泛转发、使用。

青岛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帅介绍,2024年,青岛共命名乡村地名813个,设置地名标志725处,采集上图1851条,极大方便了乡村群众生活,助力了乡村振兴。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乡村道路命名缺乏统一规范的指导,所以在命名、设标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青岛市民政局将制定引导政策,尽快出台《青岛市乡村道路命名工作指引》,明确命名工作流程,指导规范做好命名、设标、上图、入库等。同时,还将采用新标志形式,以适应乡村建设、旅游发展等需要,引导镇、村设计安装特色地名、智慧地名,让地名标志成为风景线。”张帅介绍,在命名的同时,为更好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将继续编发地名保护名录,加大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守护好精神家园;在每个区市培育打造2个以上乡村地名文化示范村,具体要求是地名网络有密度、地名标志较健全、地名文化有传承、地名利民惠企有实效,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让群众可感可及。

“用”好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水集街道团岛中路台铃电动车专卖店2024年6月由石岛路迁至新址,有不少群众因找不到新址导致售后矛盾不断。

地名服务志愿者李国英听说此事后,立即登录“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把店铺拍照上传到地图软件,一个工作日后审批通过。专卖店经理孙女士高兴地合不拢嘴:“这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老客户想找我,地图软件上一搜跟着导航就来了,再也没有人说我是关门跑路了。还有不少想买电动车的新客户,也是通过地图软件搜索找到我的。”

在莱西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2022年8月底,民政部部署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莱西市成为70个试点县(区、市、旗)之一,随即启动乡村地名采集上图相关工作。莱西市的夏格庄蒜香鸡、官道小米、马连庄甜瓜、七岌葡萄等地名标识品牌的持有方,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将地名标识品牌上传到地图软件,各镇街也积极上传与品牌关联的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民俗旅游点、特色名吃店、农业合作社等惠农兴农兴趣点,拓展地名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莱西市夏格庄蒜香鸡总经理张为连表示,通过这样的品牌推广宣介,带动销售收入增加了300多万元。位于莱西市吉林路北侧的青岛双龙泉家庭农场经营者介绍,受益于惠农兴农兴趣点上图,大批游客直接根据地图导航来到农场,实现增收100多万元,大大超出开业初期的预想。

随着乡村道路命名试点行动的深入开展,以“地名+品名”开发乡村地名文化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土产品的做法在青岛比比皆是。

西海岸新区梳理推出了“藏马山”“金沙滩”“唐岛湾”“灵山湾”“古镇口”“小珠山”六大旅居圈,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动呈现地名文化元素。在青岛11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以地名命名的项目就有72项,泊里大集、泊里麦草画、胶南年画、西海岸核雕、塔桥全羊、琅琊台传说、琅琊酿酒工艺、琅耶瓷艺、岛耳河虾仔酱制作技艺、草泊柳编等代表性项目,既传承了地名文化,又助力了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2024年9月,青岛市民政局联合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研究确定“青岛乡村好品”地名标识品牌名录名单并发布了第一批“青岛乡村好品”地名标识品牌名录,对外公布了胶州大白菜、莱西大花生、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等“青岛乡村好品”地名标识品牌342个,以地名元素提升了地方土特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组织采集信息上图,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打造“青岛乡村好品”地名标识品牌,创新推进“地名+”工作模式,不但助力了乡村优质农副产品、文化旅游线路的推介推广,更传承保护了乡村优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泊里镇蟠龙庵村是西海岸新区打造的一处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在这里,不仅修建了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还定期开展以地名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地名故事分享会、地名文化摄影展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感受到地名文化的熏陶,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陈烛光]

青岛话题

北宅樱桃花进入盛花期 不少市民游客盛装组团来打卡

03/26 07:32 / 半岛新闻客户端

从地铁北九水站下车,步行大约15分钟的时间,穿过如同世外桃源的大崂村,就来到大崂樱桃谷。大崂樱桃谷的花儿已经开得非常盛,漫山遍野,是一片片粉的、白的,路边几棵樱桃树间还夹着一棵杏树,鲜艳的花朵很醒目。

“定制餐厅”暖胃暖心又便捷 青岛拓展“公交+”服务

03/04 07:38 / 青岛日报

车辆更新让乘客乘车更加舒适,公交出行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公交+”定制服务、婚庆等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提升绿色出行吸引力,努力营造更加顺畅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

深度报道

当青岛老城遇见“新新人类” 里院变身体验式社交空间

03/24 08:33 /

杨阳介绍,万物潮打破传统业态边界,以场景爆款、主题社交活动、主理人IP孵化为运营主线,打造“创造者—消费者—游客—玩家”的全链条体验式社交空间。

历史街区底蕴+超绝情绪价值 青岛不辜负这“一手好牌”

03/17 09:54 / 观海新闻

据了解,八大关、太平角的部分房屋目前已建立“建筑健康档案”,运用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并积极打造文化IP矩阵,开发建筑主题文创、数字藏品等衍生品,串联周边文旅资源形成生态圈。

信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