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鲸落”无声:离去时他们留下生命的礼物
清明临近,人们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也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一鲸落而万物生,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如同世间最美的“鲸落”,在生命的尽头播种希望,成为青岛这座大爱之城的生动注脚。
“又过去一年了,我们来看看你。”3月30日是青岛第十个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日,白发苍苍的老人、双手颤抖的父母、眼角含泪的孩子来到福宁园红十字奉献林里,参加市红十字会组织的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他们擦拭着纪念碑上亲人的名字,献上鲜花,寄托哀思。当天,3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共同致敬1386位遗体捐献者、1437位器官捐献者、2334位角膜捐献者。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纪念碑上新增了231位捐献者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平凡人的大爱故事。
传承43年,榜样力量激励后来人
纪念碑上的捐献者名单,便是一部青岛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业的发展史,展示着城市大爱的传承脉络。
在沈福彭、束星北两位科学家的塑像前,摆满了鲜花,青岛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业便起源于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约定。
1982年,人体解剖学专家、原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沈福彭教授去世,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使后人从他“多病的躯体上再获得一点资料,以供研讨”,他的骨骼经过精心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摆设在几十年前他亲手创建的教研室内“继续站岗”。他是青岛第一位遗体捐献者,也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
1983年,与他有奉献之约的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去世后,成为青岛第二位遗体捐献者,他的遗愿是解剖自己超乎寻常好用的大脑,以作医学研究之用。
继两位先驱之后,20世纪90年代,刘树庄、陈波萍等作为青岛首批遗体器官捐献倡导者,在社会普遍存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传统观念的背景下,通过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并公开宣传,成为青岛移风易俗的标杆人物,推动市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从“禁忌”转向“科学奉献”。
随着捐献遗体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青岛遗体角膜捐献事业也在全国率先起步。2006年年底,杨占奇的生命因为车祸永远停在了32岁,他的角膜被捐献,用于帮助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杨占奇成为青岛实施眼角膜捐献第一人,他的事迹掀起了遗体角膜捐献的热潮。2007年,山东省首个红十字眼库在青岛成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在“离开”时为他人留下“光明”。
正因为这些奉献者奠定的群众基础,2010年,青岛成为全国首批器官捐献试点城市,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以此为契机蓬勃发展。
2011年7月19日23时40分,22岁的女青年喻杨停止了呼吸和心跳,经她的父母签字同意,她的器官被用来挽救3个饱受疾病折磨的生命。继青岛首位器官捐献者喻杨之后,陈希玉、王辉、梁玉冰、纪晨……一位位器官捐献者的大爱故事从青岛传遍全国。
“她的眼睛漂亮,就把眼角膜留下来,多看看这个世界;她的内心美丽,就让她的器官,给这个世界多添一份温暖。”几乎每个途经奉献林的人,都会在“九月天使”的雕塑前驻足怀念。2018年6月21日,青岛4岁半小女孩九月因病离世,她捐献的器官让5个患者重获新生。九月及其亲人的大爱义举感动了青岛,也感动了全国,成为青岛大爱精神的象征和化身。
纪念碑上近几年新篆刻的名字中,有沈福彭的学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周秉文教授,他是青岛市第1293位遗体捐献者;还有2025年1月21日刚刚因病去世的沈福彭的长子沈伯威,他是青岛市第1327位遗体捐献者。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题词“奉献后人,千年仰慕”,先驱榜样的崇高精神感动并带动着一代代的青岛人,以奉献为生命礼赞。
走向大众,捐献引领社会新风尚
“死亡从未带走我的亲人,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人间。当生命走到终点,我愿像亲人一样,化作一粒火种,在黑暗中为他人燃起微光和希望。”在3月30日的纪念活动现场,来自劲松一路社区的家政服务员刘玉兰缅怀着3位捐献遗体和角膜的至亲。
“我的二姐刘福香因为别人捐献的肾脏,生命才得以延续,她以捐献遗体的方式传承大爱,回报社会。”刘玉兰说,从她的二姐开始,“奉献”成为他们的家风。她的大姐刘玉香夫妇离世时分别捐献了角膜和遗体;她和女儿也先后在2019年和2023年完成了遗体和器官捐献登记。刘玉兰以捐献者家属与捐献志愿者的双重身份,倡议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行列,用一次无私的抉择,点亮他人生命的曙光。
在青岛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名单中,有院士、教授、医务工作者,但更多的是像刘福香、刘玉香这样的平凡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在青岛不断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一群人的关注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目前,青岛已有6.3万人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难能可贵的是,像刘玉兰这样的捐献者家属,不仅支持亲人的决定,更成为志愿者,用亲身经历传递生命教育的火种。
“我母亲教书育人一辈子,她的遗愿是‘走的时候最后再当一次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不发言的老师’,我们作为儿女一定要支持她。”捐献者家属陈朗滨讲述了母亲去世前的场景。2024年9月,99岁的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何月梅教授已到弥留之际,她强撑着瘦弱的身体,指着床脚的盒子再三叮嘱家人“别忘了”。盒子里装的是老教授分别在1983年、1996年和2003年相继填写的遗体捐献申请书和登记表,承载着她40多年不曾改变的对遗体捐献的执着。
近年来,公众对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医务工作者对此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青大附院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器官捐献协调员胡学宝参与过300多次器官捐献。他奔走在青岛和日照各家医院的急诊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从弥留之际的患者中寻找适合的捐献者,在不可逆脑损伤甚至脑死亡的情况发生时开展捐献协调,陪伴并引导家属在紧迫的时间窗内,做出延续生命的重大抉择。
“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我们的话语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残酷。家属拒绝、辱骂、摔门而去都属人之常情。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属愿意听完我们的讲述,同意让亲人即将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胡学宝说。
2024年年底,一名3岁的幼童因为一场车祸,生命即将走到终点,蜷缩在重症监护室门口的年轻父母眼睛里满是悲伤。但与胡学宝仅仅交流了5分钟,他们便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同意捐献孩子的肝、肾和眼角膜,救助其他患病的小朋友。胡学宝从他们身上真正看到了传递生命火种的希望。“2014年,青大附院一年完成22例器官捐献。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到了143例,这背后是无数人对生命的重新认知和城市文明的进阶。”胡学宝说。
“青岛模式”,播种下更多生的希望
遗体器官角膜捐献,标志着一个生命走到终点,同时也是很多生命新的起点。
72岁的陶永康曾因严重肝硬化导致腹水,累及心脏,一度挣扎在生死边缘,生活陷入了绝望与黑暗,是爱心人士捐献的肝脏让他重获新生。此后,他经常到贮水山公园遛弯锻炼,主动参加器官捐献志愿者活动。“我会好好珍惜恩人赋予我的第二次生命,等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也会捐献器官,将这份大爱延续下去。”陶永康说。
截至2025年3月,青岛已实现遗体捐献1386例、器官捐献1437例、角膜捐献2334例。这串数字意味着,近5000名角膜致盲者得以重见光明,超过5000名器官衰竭者因此受益,而这更是对医学教育、传承、创新的巨大贡献。因为,没有捐献就没有解剖,没有解剖就没有现代医学的进步。爱心人士捐献的遗体是医学生的“无言良师”,也是医学教学、临床应用和医学科研的重要资源。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院校对遗体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遗体标本紧缺是困扰许多医学院校的无解难题。但青岛遗体捐献起步早、发展迅速,数量居全国前列,青岛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解剖学实验以及研究生、附属医院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需求得以基本满足。
“他们生前都是善良且温暖的人,都有一颗大爱之心。”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的大学生们组建了“生命暖阳——生命叙事”实践团,从2024年9月开始走进遗体捐献者家庭,整理记录“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宣讲这些彰显人性光辉的“凡人善举”,也更坚定了他们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决心。
青岛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数量和捐献数量均为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成绩的背后是市红十字会建立的一套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青岛捐献模式。
多年来,市红十字会从增强人文关怀、争取政策支持、突出品牌引领、促进社会合作等多方发力,建成了省内首个“青岛市志愿捐献遗体者奉献林”“红十字生命奉献展厅”;组织了“青岛市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和青岛市红十字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大队;确定每年3月30日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日;建设“大爱无疆”捐献平台,畅通群众办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渠道,完善对捐献志愿者及捐献者亲属的人文关怀。
2024年以来,市红十字会围绕贯彻执行《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联合青大附院开展器官捐献信息员培训,组织微尘大爱生命礼赞主题音乐会,并牵头倡议市文明办、团市委等15个单位成立青岛市“微尘大爱”生命教育联盟,以生命教育为切口,在社区和高校开展捐献政策解读和典型宣讲,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的良好氛围。
遗体器官角膜捐献是一项奉献大爱的人道事业,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2025年3月到4月,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大爱捐献缅怀纪念月活动已拉开序幕,各医疗机构及各区市红十字会也将组织志愿者和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爱捐献宣传纪念活动。市卫生健康委与市红十字会将联合推进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捐献登记服务站,共同营造“大爱捐献无上光荣”的社会氛围,助力青岛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熠冉]03/26 07:32 / 半岛新闻客户端
从地铁北九水站下车,步行大约15分钟的时间,穿过如同世外桃源的大崂村,就来到大崂樱桃谷。大崂樱桃谷的花儿已经开得非常盛,漫山遍野,是一片片粉的、白的,路边几棵樱桃树间还夹着一棵杏树,鲜艳的花朵很醒目。
03/04 07:38 / 青岛日报
车辆更新让乘客乘车更加舒适,公交出行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拓展“公交+”定制服务、婚庆等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提升绿色出行吸引力,努力营造更加顺畅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
03/24 08:33 /
杨阳介绍,万物潮打破传统业态边界,以场景爆款、主题社交活动、主理人IP孵化为运营主线,打造“创造者—消费者—游客—玩家”的全链条体验式社交空间。
03/17 09:54 / 观海新闻
据了解,八大关、太平角的部分房屋目前已建立“建筑健康档案”,运用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并积极打造文化IP矩阵,开发建筑主题文创、数字藏品等衍生品,串联周边文旅资源形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