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信网5月13日讯 离婚后未取得抚养权的一方拒绝探望未成年子女,致使孩子因缺乏亲情产生自卑情绪,抚养人无奈以孩子的名义将其告上法庭。近日,平度市人民法院未综庭成功化解这样一起特殊的探望权纠纷案件,办案法官站在“最有利于孩子”的角度着手展开调解,以司法力量呵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小张和小李原本是夫妻,婚后生育儿子小雨,后二人因琐事离婚。小雨跟随妈妈小李回到姥姥家湖北省生活,而小张则留在青岛生活,并按时向小雨支付抚养费。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已经上幼儿园的小雨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而自己的爸爸却从来没见过,心理上产生了自卑、焦虑情绪。幼儿园的老师找到小李,说孩子表现的很胆小、爱哭、没安全感,希望家长能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焦急的小李,多次找到小张,希望其能够多与孩子沟通见面,甚至带着小雨来到青岛,找自己的爸爸,而小张却一直未露面,拒绝探望孩子。实在没有办法的小李,以儿子小雨的名义起诉小张,要求小张履行探望权。
平度法院受理此案后,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未成年子女能够作为探望权诉讼主体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而单纯以诉讼主体不适格驳回原告起诉,是对孩子权利的忽视。在青岛地区并没有此类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平度法院未综庭法官雷鸿春、法官助理李娜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积极调解,对被告专门进行家庭教育,使其认识到探望孩子不仅是自身的权利,更是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最终,双方就探望孩子的问题达成调解协议,每周通过视频探望,节假日进行实地探望。同时,法院向被告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督促其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法官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享有探望权,另一方有协助义务。探望权并非单纯的“权利”,而是以未成年利益为核心的“义务性权利”,不仅是父母实现对子女亲权的重要方式,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婚姻关系的解除,并不能斩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定期的情感互动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发展。从保护未成年利益出发,父母探望孩子的权利应当保护,孩子通过父母探望获得“父爱”“母爱”、享受完整的家庭教育的权利亦应保护,这也体现司法在引导社会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李娜 赵彦阅)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05/06 15:29 / 青岛晚报
截至5月4日,青岛地铁假期累计客运量达824.21万人次,客流数据背后,不仅是城市脉搏的蓬勃跃动,更承载着千万人次的“畅达幸福”之旅,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美好。
04/18 07:26 / 青岛日报
买解压玩具释放工作压力,下单购买虚拟商品获取精神愉悦,求旅游搭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取悦自己,愿意为“情绪价值”埋单。然而,在情绪消费兴起的同时,乱象也不容忽视。
05/15 09:26 / 青岛日报
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积极构建圈内同城发展、济青‘双圈’联动发展、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这是不久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上作出的部署。
04/25 07:20 / 青岛日报
透过开幕式的精彩画面和推介,“爱达·魔都号”邮轮、奥帆中心《寻梦沧海》演艺等文旅场景,崂山风景区、青岛东方影都等文旅地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