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原标题:能发电可养鱼,鱼塘“变身”发电站
在胶州市李哥庄镇毛家庄村以东,太阳能光伏板在1600亩的坑塘水面上铺展开来,坑塘里鱼儿自由自在地畅游,水面上漂浮的光伏板吸收着每一缕阳光,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送至附近的“绿氢”工厂,为氢气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近日,记者从项目负责人处获悉,该项目将于本月底并网发电投用,预计年产绿氢500多吨。
探索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
预计年碳排放降低16万吨
上面养蚕,下面养鱼——“桑基鱼塘”是我们熟知的一种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它将种桑养蚕和池塘养鱼相结合,能够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渔光互补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可以保持水域原有的渔业功能,还可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新型能源利用新模式。
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的12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是山东首个光伏配建制氢项目,也是青岛市重点项目。谈及选择坑塘水面建设该项目的原因,项目负责人表示,在坑塘水面建光伏电站,不改变原有的土地性质、不影响原先正常的农业生产、不造成污染,虽然和地面建设光伏电站相比成本会更高,但既环保又可以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价值,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
胶州市李哥庄镇渔光互补配建制氢项目建设的光伏电站所发的电能,一部分用于为制氢提供电力支持,一部分出售给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有助于提升青岛电网的“绿电”比例,优化能源结构,助力绿色能源体系建设。该项目投用后预计每年绿电发电量可达1.62亿度,碳排放降低16万吨。
电解水制氢助力能源转型
推动当地氢能产业链升级
今年,《国家碳达峰试点(青岛)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指出“鼓励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光伏+’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东方氢岛’,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在此背景下,推进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其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衔接,是推动能源转型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胶州市李哥庄镇渔光互补配建制氢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这种创新模式顺应了“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推动更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战略规划,为探索可再生能源与氢能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光伏配建制氢,就是将水面上光伏板转化的电能输送到制氢厂区,通过电解水工艺制造氢气,全程没有碳排放,所以称之为‘绿电’制‘绿氢’。”项目负责人介绍道。该项目配套的制氢项目所使用的2000标方碱式电解槽是国内首次投用,能够大幅降低制氢成本、提高制氢效率。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氢气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供暖等,该项目有望实现“就近用氢”降低周边产业成本,推动当地氢能产业链升级。
为最大限度缩短项目办电时长,国网青岛供电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公司特别安排了客户经理为该项目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涵盖并网申请流程说明、现场勘查、并网接入方案编制和审查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公司成立“新能源并网服务协同工作组”微信群,涵盖营销、调控、发展、运检等各部门工作骨干,多专业协同配合,实时解决客户在并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目前,该项目的并网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将于本月底正式并网发电。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见习记者 李嘉欣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王荣]11/15 07:48 / 青岛早报
11月14日,记者在栈桥景区看到,来自西伯利亚的海鸥“大部队”陆续抵达青岛,几百只红嘴鸥在栈桥周围上下翻飞,与游人嬉戏的画面已经成为“青岛一景”。记者了解到,随着气温持续下降,会有越来越多的海鸥抵达青岛。
11/14 11:35 / 海报新闻
青岛“巨幕大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数字化生命力,为青岛的文旅产业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让青岛这座城市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更加璀璨夺目。
11/11 08:49 / 青岛日报
在社交平台上,“飞跃青岛”被称为“台东必打卡游玩项目”。在宽达数米的超大银幕前,市民游客乘坐动感座椅设备,像是乘坐飞行器一样,时而俯冲、时而上旋,飞跃青岛、北京、西安等城市的知名景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自今年7月营业以来,店内日均客流量上百人,周末节假日更多。
11/08 07:38 / 青岛日报
目前,已基本形成北上京津冀、南下长三角、西接黄河流域、东连烟威地区的放射型路网格局,形成以青岛站、青岛北站、红岛站为主,青岛西站为辅的“三主一辅”客运枢纽布局